logo
直接下载海报 手动生成海报
分享
订单量:0
接待人数:0
预订成功率: 0

藏王墓

更新时间:2017-07-24 16:32:41
浏览量:179465
地理位置:

山南地区-琼结县

地理位置:

山南地区-琼结县

简介
藏王墓简介

藏王墓系公元7—9世纪各代吐蕃赞普的陵墓群,住于山南琼结宗山西南方向,现属琼结县琼果区,是西藏保存下来最大规模的王陵。墓群背靠丕惹山,前临雅砻河,说明吐蕃当时已很注重“背山面水”的“风水”了。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,各墓封土高大,高出地表约10米左右,远望犹似一座座起伏的小山。墓顶呈平顶形,跟内地馒头形封土显然不同,这与《通典》所作其墓方正,垒石为之,状若平头屋”的记载基本上是吻合的。封土经夯实,夯层清楚,每层厚度约20—40厘米    藏王墓究竟共有多少座?众说不一,由于长年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积,位于山坡的几座陵墓已与丘陵相混,不易辨认,从现在看到的封土堆似为九座;     据藏文史料记载:“君死,赞普之乘马、甲胄、珍玩皆人墓”;“墓内九格,中央置赞普尸,涂以金”;“墓内设有经堂五座,藏各种珍宝”等等。另据唐朝官员刘元鼎记述:当时吐蕃 赞普死后,不仅有随葬品,而且还用活人殉葬,其方法是,用二根削尖的木昆刺进殉葬人的左右二肋骨放血,血尽致死。现在民间也传说墓内建有经堂五座,埋藏有三分之一克的珍珠以及珊瑚等各种珍宝。由于没有进行过科学钻探和发掘,对陵墓的规模及陪葬情况均缺乏可靠的材料,上述记载与传说只能作为参考而已     在藏王墓前有吐蕃时期的奋石碑二方。与松赞干布墓邻近的据说是赤德松赞(798年—815年在位)之陵,在此陵东侧坡地上矗立着赤德松赞墓碑一方,碑上覆宝珠翘角盖顶,顶的下面浮雕流云,四角为飞天,刀法精简,线条流畅。正面上宽78米,下宽83厘米,两侧均雕云龙纹。碑身下面已被流沙掩埋,现露出地表部分为2.3米,有关部门曾下挖3米,仍不见碑座。正面刻古藏文,碑文内容主要记述了赤德松赞一生的业绩,称颂他是一位“足智多谋,宽宏大度,勇毅不拔,骁武娴文”的赞普。   另一块石碑立在藏王墓不远处的桥头边(现为县医院门口)。此碑形制与赤德松赞成墓碑相似,唯碑顶略为不同。顶为重珠,盖下有承柱,亦雕流云,但无飞天,两侧为云龙纹。碑身露出地面为3.56米。碑的南面刻古藏文,碑文已多风化剥落。有人考证,此为赤松德赞(754—797年在位)之墓碑。赤松德赞为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,他的文治武功仅次于松赞干布,故碑文全是歌功颂德之词:“赞普赤松德赞,天神化身,四方诸王,无与伦比。睿智聪明,武功赫赫,上自大食边境,下迄陇山隘口,无不臣服,疆土辽阔,南北东西,广袤无际。吐蕃大国,富强繁荣,境内众生,安居乐业……”。这两方石碑无疑是研究吐蕃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  在藏王墓前,尚有镇墓石狮一对。一狮已残,一狮除左腿断外,还较完整。石狮通高(带座)1.55米,座长1.2米,宽0.76米。刻工简练,形象生动。   藏王墓不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和墓葬水平,同时它对于研究吐蕃王朝的兴起、衰落具有重要价值。1961年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(文竹) 注:   (1)刘元鼎系唐穆宗时大理卿,曾于822年入藏,作为唐特派使者参加了在拉萨举行的唐蕃会盟仪式。   (2)《吐蕃金石录》,中央民族大学1975年油印本。   (3)汶江:《赤松德赞碑铭试解》,载《西藏研究》1982第一期。

评价
藏王墓评价
得分:0
筛选:
{{ item.Name }}({{ item.HitNum }})
留言
藏王墓留言
直接下载海报 手动生成海报
分享
咨询电话: 028-86117777、028-86149333、028-86147333(工作日:09:00~18:00)
咨询邮箱: service@sc666.com
版权所有:寰宇天涯 @1997- All Rights Reserved
蜀ICP备09020774号